(图二)。 由废塑料做成的“废料”(图一)在外观上明显比“好料”(图二)黑很多,它们被掺在一起生产发泡餐具。本版图片京华时报记者胡笑红摄
《京华时报》不久前独家报道《发泡餐具解禁引发争议》《450万元公关合同意外曝光》后,“发泡餐具该不该解禁”引发了各界的极大关注。按照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消息,5月1日,发泡餐具即将正式解禁。那么,发泡餐具行业的卫生、安全等生产现状究竟如何?4月中旬,记者暗访了一些发泡餐具生产企业,发现无论是原料来源还是生产工艺流程,都根本没办法做到让消费者放心。
几千平方米的厂房内机器轰鸣,在拉片机的一端,记者看到一个漏斗形容器,里面装满了黑灰色、米粒般大小的塑料颗粒。记者随手抓起一把查看,里面既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以黑色为主。工人和记者说,这是聚苯乙烯,不过不全是“好料”,而是掺杂了各种废料和少量好料的“混合料”。记者将抓起的塑料颗粒重新放回,发现手上沾满了白色粉末。“那是滑石粉”,工人称。
工厂老板和记者说,厂里的拉片机漏斗里每次加30包原料,这中间还包括12包好料,8包外购废料,10包自己加工的回炉料。“好料每吨1.37万元,外购废料每吨8000-9000元。”老板表示,如果全部用好料,那么每个餐盒的成本就得涨到8分钱,而用差料加工的成本只需4.5分钱。这些废料是从哪里购买的,又是用什么原料加工的?对此,这两家工厂都不肯透露。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和记者说,此前该协会调查发现,有发泡餐具生产企业大量甚至全部使用进口废塑料或回收的废旧磁带盒、废旧发泡餐盒、减震块、保温板、广告板等制成的再生料进行生产,为了掩盖废塑料的杂质,有的企业还人为添加有毒有害的荧光增白剂以及有毒色母料,其生产的发泡餐具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隐患,对消费的人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记者在工厂看到,在加工发泡餐具的同时,一台连接在加工机器上的粉碎机直接将边角料粉碎,然后经由管道运送到一个大熔炉(造粒机)中。散落在地上、被工人踩来踩去的边角料,最后也被扫到一起。工人称,这些也要经粉碎后输送到造粒机中。
记者仔仔细细地观察了造粒机的工艺流程——粉碎后的边角料经过工艺软化后,变成了一坨坨发灰的糊状物,经一个肮脏的黑色出口,流入下面发黑的管道沟里;糊状物又通过一个机器被拉成一排铁丝般的线状物;线状物再通过一个机器后,就被切割成了米粒般大小的塑料颗粒,外观与拉片时用的原料相同。
在工厂后院一个比较隐蔽的小屋子里,记者看出了两个小池子,池子里装着粉状物,地面上也撒落着不少粉状物,一个池子里的粉状物颜色相对较白,另一个池子中的颜色有点黑,还插着一把生锈的铁锹。一名跟着进来的工人和记者说,这些粉状物是滑石粉。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和记者说,发泡餐具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使用滑石粉的作用有两点:一是起到成核剂的作用,增大发泡倍率;二是辅助增白。正规发泡餐具企业也会使用滑石粉,但所用滑石粉是食品级的。非正规企业所用滑石粉并不全是食品级的(工业级滑石粉往往含有重金属镉、铅等有害成分),而且往往使用很多滑石粉,把增白当成最大的目的了。
“与非发泡餐具相比,发泡餐具在生产的基本工艺上最大的不同是其成品片材需要放置熟化后才能加工成型。”董金狮和记者说,夏天片材一般要放置一周左右,冬天要放置两周左右。按要求,片材离开生产车间后,一定要进行消毒、包装,而发泡餐具的片材体积庞大,做消毒、包装很难做到,这就要求企业增加生产车间的面积用于存放片材,而不得露天存放,以免污染,但很多发泡餐具生产企业都没有做到。
记者在第二家工厂与工厂老板交谈之际,对方突然冲了出去。记者转身发现,原来正在运转的机器着火了。“快快快,灭火器。”老板、员工一边喊一边冲上去救火。幸亏老板发现及时,火很快被扑灭了,但机器上的餐盒已烧得面目全非。
记者在第一家工厂看到,片材通过机器和模具的简单压制后,就成了消费者使用的发泡餐盒,几乎所有员工都是徒手操作,无一人穿工作服、戴口罩。记者捡起散落在地上的餐盒闻了闻,觉得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异味。在另一家工厂,等待加工的片材被随意摊在地上,有工人直接从上面踩过,并留下了几个大脚印,但这些片材仍然被送上了成品加工平台。
加工好的餐盒被工人抬到旁边的案板上,由四五名工人做包装,有两名女工戴着看上去脏乎乎的无指手套,工人们用一个特别大的塑料袋将这些加工好的发泡餐具装进去,将袋口扎住,并顺手拿过一把扫帚压在成品餐盒上。这些外包装袋上写有“PS免洗卫生餐具”“执行标准:GB18006.1-2009”等字样,并标明“生产日期见袋底”,但记者在袋底并未找到生产日期。当记者询问工人外包装袋上的“PS免洗卫生餐具”是否名不副实时,工人们都笑而不答。
记者查阅上述“GB18006.1-2009”发现,该标准为国家标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方面的要求》。该标准中的“5.8卫生理化指标”为强制性国标,其他则为推荐性国标。“5.8卫生理化指标”规定:聚苯乙烯材质的一次性餐具应符合GB9689规定。GB9689为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的国家标准,要求产品色泽正常,无异味、异物等。
在第一家工厂暗访时,记者看到一辆大卡车驶入厂区,工人们将发泡餐具成品装车后,卡车开出了厂门。“很好销的,学生啊,打工的啊,到处都需要这种餐盒。”工人和记者说,其产品的市场大多分布在在华东地区。
对于记者正常采访的这一些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董金狮表示,姑且不说国家目前尚未解禁发泡餐具、公司制作发泡餐具尚属违规,单说这一些企业使用的原料就全部违法。依照国家相关规定,食品用包装就应该使用食品级原料,如果包装上没有“食品级”字样,即便是肉眼看见的透明、白色的“好料”,也可视为“非食品级”原料,不能用于加工发泡餐具。
董金狮表示,《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明确规定,“原辅材料必须要提供检验合格证明或报告,一定要使用食品用原辅材料。其中直接与食品接触的原料应符合树脂或成型品的卫生标准,并提供对应的证据。”“企业应制定原辅材料使用台账,原材料不得使用回收料及受污染的原料。”
针对国家发改委解禁发泡餐具一事,中国塑料餐具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李沛生曾表示,发泡餐具“重返”市场后的有关政策及准入机制正在推进中,生产许可管理、行业准入、回收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监督执法等相关准备工作也在抓紧进行,以确保“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条目调整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实施。
“没全用废料生产就算不错了。”董金狮和记者说,目前全国发泡餐具企业约有100多家,《京华时报》此次暗访的企业在全国来说用料还算得上是比较好的。真正用食品级原料加工发泡餐具的企业在全国只有10家左右,这一些企业的产品大多用于出口。
一直以来,除了消费者关心的产品质量是不是安全外,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也是反对解禁派的一个重要理由。而此前,力挺解禁发泡餐具的中国塑料餐具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李沛生明确说,解决发泡剂丁烷的易爆问题主要办法是加强管理。
记者发现,此次采访的一家公司厂房的外墙上,醒目书写着大字报似的警示语:“重点防火单位”。看来企业老板都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有关发泡餐具生产企业发生火灾的消息却是不绝于耳。
记者此次采访的两家企业,都是刚刚发生了火灾,其中一家在记者正常采访当天突然起火。对此,董金狮表示,发泡餐具解禁后,对工厂的生产环境、生产的全部过程、采购控制等都提出了严格要求,而大多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企业都不足以满足要求。
“若解禁,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须执行市场准入制度要求”,董金狮称,按照生产许可细则要求,生产车间需要全部封闭,只有固定的人员和物料进出通道,企业要经过层层消毒,车间的换气系统也需要有过滤功能的进出风系统来完成。而这样密闭的环境中,发生火灾的几率将增加数倍。
“要想改善和避免火灾发生,只能在生产车间中安装喷淋设施”,董金狮说,要保证生产车间的湿度,需安装设施,这些设施近百万元,并不是所有一次性发泡餐具公司能够承担的。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8月3日集中公布了接受十九届中央第三轮巡视的3个中央单位和42家中管企业的巡视反馈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