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3 日,在贵州黔南的街头,烟火气息如往常一样弥漫。一位女子像往常一样,被路边烤肠摊散发的诱人香气吸引,便顺手买了一根烤肠。当她满心欢喜地咬下一口,准备享受美味在舌尖绽放的瞬间,却感觉口中的口感不对劲。
仔细一看,烤肠里竟然有一段长长的塑料膜。这突如其来的发现,让她瞬间感到一阵恶心,胃里开始翻江倒海,强烈的呕吐感涌上心头。她原本愉悦的心情瞬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愤怒与担忧。
她忍不住向周围人倾诉:“当时真的太恶心了,我差点就咽下去了,一想到就想吐,以后还是不要去吃路边摊了。” 这段经历不仅让她当天的心情跌入谷底,更让她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或许有人会觉得,不过是误食了一小段塑料膜,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塑料膜对人体健康存在诸多潜在危害。
塑料膜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根本没办法被人体消化吸收。要是误食的塑料膜较少,或许还能幸运地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对身体的影响可能不太明显。可一旦误食的塑料膜较多,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胃肠道首当其冲,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会接连找上门。
更严重的是,在极端情况下,塑料膜甚至有可能在消化道内 “兴风作浪”,形成阻塞,导致严重的消化道问题,像肠梗阻等。想象一下,肠道被堵住,食物无法正常通行,体内的废物也无法顺利排出,那将是多么痛苦的场景。患者不仅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腹胀、腹部剧烈疼痛,频繁呕吐,还也许会出现大便排泄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在此次事件中,女子虽未将塑料膜吞下,但光是这样的经历,也足以让人后怕。若真的不小心吞入,她很可能就要面临身体不适,甚至需要前往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
贵州黔南女子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各地吃烤肠吃出异物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
在江苏南通,一位女子在 3 月 19 日购买了一根烤肠,当她快要吃完时,竟发现烤肠里有黑色 “塑料”。那一瞬间,她满心的愉悦瞬间被反胃的感觉取代,她无奈地表示:“挺反胃的,最近肯定是不会再吃的。”
而在陕西安康,10 月 10 日,一位女子在吃香肠时,咬到了一个怎么也咬不动的东西。起初,她以为是香肠的外衣,并未过多在意。可仔细一看,竟是一根十几厘米长的塑料袋。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仍心有余悸:“当时看到后感觉十分恶心,现在闻到这个味道就很难受。”
在 2024 年 12 月 8 日,消费者陈女士在家中烹饪从 “大希地” 京东自营旗舰店购买的火山石烤肠时,也碰上了糟心事。她咬开烤肠后,发现里面嵌着一根直径约 2 毫米的细长圆柱形不明物体,用手摸上去,质感像塑料制品。陈女士当即要求 “大希地” 给出解释,并提出 10 倍赔偿货款的诉求。然而,“大希地” 却以烤肠已烹饪,无法确定异物来源为由,只愿提供订单退款,双方僵持不下 。
从这些案例显而易见,烤肠异物问题就像一颗隐藏在美食背后的 “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在消费的人享受美味时引爆,给他们带来糟糕的体验,食品安全问题实在不容忽视。
从原料源头来看,路边摊的食材来源往往 “迷雾重重”。摊主为了压缩成本,常常从一些不明渠道采购原料,这些原料是否经过严格检验检疫,是不是满足食品安全标准,统统要打个问号。就拿烤肠来说,其肉质原料可能是一些质量堪忧的边角料,甚至是不新鲜、变质的肉类。而此次事件中的塑料膜,大概率也是在原料加工或包装环节,因卫生把控不到位混入其中的。
卫生条件更是路边摊的 “重灾区”。许多路边摊就设在马路边,汽车尾气、灰尘肆意飘散,直接 “污染” 食物。摊主在制作食物时,常常缺乏基本的卫生意识,不戴口罩、手套,不勤洗手等情况屡见不鲜。而且,摊点的餐具清洗、消毒设施简陋,甚至压根没有,这无疑为细菌滋生创造了 “温床”。
添加剂滥用也是一大顽疾。为了让食物更具 “卖相”,口感更诱人,一些摊主不惜违规使用大量添加剂。比如在肉类制品中过量添加亚硝酸盐,来让肉质看起来更红润;或是在食品中添加非法的工业原料,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在这种 “内忧外患” 的情况下,路边摊的食品安全着实难以保障,消费的人在享受美味时,实则是在 “冒险”。
当消费者遭遇食品安全问题,如在食品中发现异物时,切不可自认倒霉,而应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赋予了消费的人在这类情况下的合法权益。若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损,除要求赔偿相应的损失外,还可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倘若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那便按一千元计算 。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在贵州黔南女子吃烤肠吃出塑料膜的事件中,该女子有权要求摊主给予相应赔偿。
若遇到此类情况,消费者应首先保留好相关证据,像是涉事烤肠、购买凭证、塑料膜照片等,这些都是维权的关键 “武器”。接着,尝试与摊主协商解决,提出较为合理的赔偿诉求。若协商无果,消费者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或拨打 12315 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电话,寻求官方帮助。若问题依旧未得到妥善解决,还可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贵州黔南女子吃烤肠吃出塑料膜的事件,犹如一记警钟,重重地敲响在我们耳边,让我们不得已正视食品安全这一严峻问题。食品安全绝非小事,它必然的联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此,我们强烈呼吁有关部门能够逐步加强对路边摊等食品经营场所的监督管理力度。不仅要加大日常巡查的频次和范围,更要严格把控食材来源,规范食品加工制作的步骤,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绝不姑息迁就。同时,也希望广大摊主能够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坚守道德底线,从正规渠道采购食材,严格遵守食品加工操作规范,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安全、放心的美食。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自身也要增强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在购买食品时,多留个心眼,仔仔细细地观察食品的外观、包装,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摊点。一旦遭遇食品安全问题,切不可忍气吞声,一定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各方齐心协力,一起努力,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 “舌尖上的安全”,让每一个人都能吃得安心、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