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各地为优化营商环境做了大量工作,不少地方要求公职人员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新型政商关系的亲清二字日渐落地生根,亲商、重商、暖商、护商、安商在许多地方蔚成风气,营商环境有了过去想都不会想,不能想,不敢想的进步。
唯其如此,加之近年经济发展形势出现的新情况,公众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负面话题甚是敏感。河南辉县市姚先生投资1200余万元开办食醋厂,一年多时间,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那里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迟迟办不了,说是卡在了核查组的核查环节,核查组不核查,许可证没法办。此事件,终于在网络上,与公众不期而遇,一经曝光,舆情大哗。人们想起,前些日子曾在网络喧嚣一时的某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的雷人语录:“扶持一个企业我没本事,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了”。某些政府部门中的一些公职人员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精神情况仍然麻木,把企业送上门的工作拒之门外,置企业生死存亡于不顾的大有人在。
据《大皖新闻》《极目新闻》《南方都市报》报道,姚先生与人合伙,计划年产15000吨的食醋厂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1月获辉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同年11月,新乡市生态环境局辉县分局出具批复意见;2023年8月,租用的厂房改建完工,随后其向辉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为了这张合法的“纸”,姚先生举步维艰,让人心酸。第一步,自2023年8月,姚先生向辉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次申请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该局按程序派出的核查组没下文;第二步,姚先生先后向辉县市和新乡市两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映问题,并多方投诉、信访,2024年6月底,新乡市督查局通知约谈辉县市政府、辉县市公安局、辉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第三步,2024年5月,姚先生将辉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告上法庭,法院2024年9月14日作出判决:被告辉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对原告的食品生产许可申请依法作出行政处理;第四步,走投无路的姚先生纵身网海,诉诸网络。这里,人们看到了一个企业人士干事创业何等不易,从满怀信心的希望,到失望,从一次次无奈的失望到不甘绝望的苦苦挣扎。
有关辉县食醋厂的舆情仍在发酵,不少网络站点平台读者留言区的讨论如火如荼,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观点意见:一是该事件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地营商环境,窥斑知豹,让人忧心;二是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某些政府部门内的公职人员不作为、懒作为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三是为姚先生今后的营商之路捏一把汗,建议他离开当地,往外地投资;四是认为姚先生不懂潜规则,求人办事不知“烧香拜佛”。人间正道是沧桑,对网友的某些讨论意见,笔者并不苟同,也宁愿相信辉县市派出的核查组手脚干干净净,但十余次派出的核查组,无一对姚先生的申请进行核查,这就不能不让人寻思,瓜田李下,核查组应有避人之嫌的基本常识。
作为观众之一,笔者曾质疑姚先生及其企业是否有啥过错,同样质疑核查组到底是坚持原则,还是荤素不进,“病”得不轻。11月1日,新乡市市场监理局通报证实“企业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辉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人也向媒体记者介绍,该局曾多次受理姚先生申请,并十余次派核查组现场核查,最终都未能如愿。表明,姚先生并非裹挟网络之众,哗众取宠。前后一年多时间,姚先生反复求助找主管部门,走过信访之路,万般无奈之下打过官司,试想,法治社会里,我们还能要求一个守法公民做什么呢?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大皖新闻记者联系多位核查组组长,一名赵姓组长称,确实没去,原因是当时孩子升学,送孩子了。另一名王姓组长称,他们有本职工作,派的时候并非正常工作日,也未提前告知,所以没时间去,其他组长还以“因性格原因,不想接受媒体采访”,“在开会”等为由,不做公开回应。人是有脸面的,人是要讲道理的,上述有私无公的说辞也能成为核查组不核查的理由,也能捧上台面答复记者,如此权力观、思想境界,不能不让人倒吸几口凉气。
核查组的核查权力,源自法规制度,而拒绝核查的权力又来自什么地方?没有无缘无故的“病”,核查组不核查自我做大,无视党和政府形象、无视营商环境、无视企业人士的艰苦创业,是不是真的存在权力寻租问题,相信会有调查的最终结果。没有不受监督的权力,笔者无意为核查组不核查做任何开脱,当地的两级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政府部门,属地督查局,当地法院的一审判决均奈何不得核查组,该有的担当作为不知所踪,核查组“病”得目空一切,“病”得目中无人,俨然成为权力怪物,这是惯出来的。这样的核查组是个别案例,还是并不鲜见的缩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值得一些营商环境还不乐观之地的政府部门举一反三自查自纠。